瓷板画,始于清朝末年,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,具有浓郁的赣文化特点。瓷板画从图片的选择、艺术
加工,绘制前的乳香油的炼制,颜料的调制、毛笔的处理至绘制的具体步骤和技法,都十分严谨、细致。瓷板画是第一批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,2008年入选省级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据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冯杰介绍,瓷板画具有较显著的基本特征: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华,又兼容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,它不但可以画出逼真的摄影、古典油画的效果,又能随心所欲地表现各种画、流派的艺术风格。
由于收藏观念的转变以及理性投资的原因,现在收藏界已将瓷器的搜索目标从明清官窑转向民国精品。而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“珠山八友”瓷板画成为了收藏家竞购的热门藏品,成为各大、中型拍卖会的主角之一。民国瓷板画目前在艺术市场中仍处于价值被低估的状态,今后无疑将成为一大热点及亮点。“珠山八友”瓷板画在今天已经是一种文化符号,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瓷绘艺术。
综观近几年的拍卖数据,“珠山八友”瓷板画作品的成交额在逐年攀升:2008年上海拍卖的王琦粉彩瓷板《渔翁图》以241.5万元成交;2009年上海拍卖的王大凡一件《黄山四千仞》瓷板拍出780万元的高价。特别是在2011年春季拍卖会上,王大凡粉彩瓷板《禹王治水图》以920万元创个人成交纪录。短短几年中,从几万元成交价到2011年的近千万元,并非偶然现象。究其原因,是由于“珠山八友”的瓷板画有着雄厚的投资潜力。对于存世量屈指可数的“珠山八友”瓷板画真品来说,它就如“原始股”,升值空间很大。从市场价位来看,目前“珠山八友”瓷板画的价格远远低于当年同时期、同名气的画家的价格,可以断言,“珠山八友”的瓷板画还具有广阔的升值空间。